|
|
|
 |
地理学词典 |
|
<a href="/module/jslib/jquery/jpage/dataproxy.jsp?page=1&appid=1&appid=1&webid=1&path='/'&columnid=248&unitid=1126&webname='北京地理馆'&permissiontype=0"></a>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AT</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英澳望远镜</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p>即英国-澳大利亚望远镜。</p></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berration</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光行差</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p>光的有限速率和地球沿着绕太阳的轨迹运动引起的恒星方位的视位移。在一年内,恒星好像盘绕它的均匀方位走出一个小椭圆。这个现象在1729年由詹姆斯·布拉德雷(James Bradley)发现,并被他用来丈量光的速率。</p></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bsolute magnitude</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肯定星等</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恒星或其他天体假定间隔观测者正好10秒间隔时所应该有的视星等(见星等标)。magnitude scale:星等标(又称波格森标度),是地理学家用来丈量天体亮度的标度。开始的星等标是以人眼看起来有多亮为依据的;希腊地理学家伊巴谷把恒星排列成从已知最亮恒星的“一等”到肉眼刚刚可见的最暗恒星的“六等”。但到19世纪中叶现已意识到,人眼的感光不是线性的,而是恪守对数规矩。所以一等星的亮度远远不止六等星的六倍。 为了树立一个与依据人眼视觉的传统标度相匹配的精细标度,1856年英国地理学家诺曼·波格森(Norman Pogson,1829-91)以为应该硬性规定5个星等的差异相当于100倍的亮度比。换言之,1星等的差异对应亮度之比为2.512(因为2.512^5=100)。因此,一颗星比另一颗星亮2星等,相当于亮2.512^2倍,依此类推。 这便是地理学家今天运用的标度,而亮度的丈量现已不用人眼,而是用各种测光仪器。因为沿袭了伊巴谷界说的原始星等标,所以恒星越暗淡,其波格森标度的星等值越大。又因为要包括比伊巴谷考虑过的更亮的星,所以还有必要运用负数。星等能够在不同波长规划(不同色彩)或对整个电磁波谱(热星等)进行丈量。另见视星等、肯定星等、光度。</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bsolute zero</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肯定零度</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或许到达的最低温度。在肯定零度下,原子和分子具有量子理论答应的最小能量。肯定零度便是开尔文温度标(简称开氏温度标,记为K)界说的零点;0K等于-273.15℃,而开氏温度标的一个单位与摄氏1度的巨细是相同的。</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bsorption line</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吸收线</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波谱中与特定波长电磁辐射的吸收相对应的狭隘特征。波谱中的吸收线散布图样相当于吸收辐射的元素的辨别“指纹”。</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bsorption nebula</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吸收星云</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太空中的冷气体尘土云,只因为它阻挠更远恒星的光而能被发现。见星云。</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bundance of the elements</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元素丰度</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见世界丰度:cosmic abundances 世界丰度指世界中各种元素的相对数量。 虽然氢和氦发作于大爆破,但简直悉数其他元素是后来世界演化进程中在恒星内部加工出来的(见核组成),并且数量都少得多。世界丰度的规范衡量是以太阳、地球和其他太阳系天体的研讨为依据的。若用每种元素的原子数标明,则太阳的丰度是氢90.8%,氦9.1%,其他悉数元素加起来0.1%。这与用光谱学办法测得的其他恒星的份额类似,虽然在世界较年青时构成的年迈恒星的重元素含量乃至更少。 将太阳系的悉数物体都考虑在内,最一般元素的丰度能够用质量或原子数来标明。因为氢是最轻的元素,它只占太阳系质量的70.13%,氦占27.87%,而按质量居第三位的最一般元素氧仅占0.91%。但大大都地理学家更喜爱用原子数来衡量世界丰度。在这一规范下,硫是第十位最一般元素,世界中每一个硫原子(严厉说是每个硫原子核),大致对应1个铁原子;2个氖原子和2个镁原子;3个硅原子;4个氮原子;20个碳原子;30个氧原子;3 000个氦原子;50 000个氢原子。 除这前10名外,另5个元素(铝、氩、钙、镍、钠)的丰度在硫丰度的10%到50%之间。其他悉数元素都稀疏得多;比方,每1 000万个硫原子才有只是3个金原子与之匹配。比铁更重的元素是稀疏的,因为它们只能在超新星中发作。</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ccretion</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吸积</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世界中有两类吸积是重要的。第一类是小颗粒彼此磕碰并粘在一同以构成较大物体的进程。磕碰有必要“适可而止”才干发作这种景象——假如磕碰过于激烈,就会击碎物体(撕裂)而不是让它们粘在一同。当太阳从空间一个气体尘土云中诞生,并在本身引力效果下坍缩时,年青太阳周围构成了一个向赤道平面沉降的物质盘。这很像咱们今天看到的土星环在更大规划上的翻版。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其他天体,便是在这个开始时由巨细不超越1毫米的细微颗粒构成的旋转物质盘中,经过吸积而构成的。 第二类吸积是大质量天体经过其引力场的招引从周围获取物质的进程。像咱们太阳这样的一般恒星就在不断地从星际空间吸积物质,不过规划很小。具有较强引力场的天体,如中子星和黑洞,其吸积要激烈得多。所以,向天体下跌的物质(八成来自双星体系中的邻近伴星)构成一个吸积盘。因为物质在引力场中下降时取得能量,盘中的原子又彼此磕碰,所以原子的温度能够变得很高,致使能辐射X射线。以极大规划在一些包括数百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的星系中心发作的这类进程,有或许供给类星体的动力。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ccretion disc</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吸积盘</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盘绕一颗恒星或其他天体的物质环,环中物质回旋下降到盘内的天体上。见吸积。</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ctive galaxy</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活动星系</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从称为核的中心区域发射很多能量的星系。这赋予这类天体另一个称号——活动星系核,一般简称为AGN。这个名词包括了在不同时期发现的、已有不同称号的许多品种高能星系,其中有赛弗特星系、N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和类星体。现在以为,悉数这些天体的能量都是由某种根本相同的、触及活动星系中心一个特大质量黑洞对物质吸积的进程所供给。 星系的物质落进黑洞时,与它的质量对应的引力能被开释并转变成电磁辐射,包括光、X射线和射电波。这个进程的功率极高,致使流入物质的10%或更多的质量依照爱因斯坦的闻名公式E=mc^2转变为能量(见狭义相对论)。中心黑洞的质量能够多达太阳质量的1亿(10^8)倍,正好是盘绕它的星系中悉数亮堂恒星质量的0.1%。它只需要每年“吞食”相当于1~2个太阳这种恒星的质量,就能够供给在最强壮活动星系中观测到的能量。 中心动力发作的能量往往朝星系的两头射出,大概是经过黑洞的“极”出来的。这一能量不能从其他方向逃逸,是因为被吸积盘阻挠。射出的辐射与星系中及其邻近的物质彼此效果的当地,能够发作细的喷流或称为瓣的宣布射电波的延伸区(见射电星系、喷流)。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dams,John Crouch</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亚当斯</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亚当斯,约翰·克劳奇(1819-1892),英国地理学家。在研讨了天王星轨迹摄动后,他于1845年预言有一个行星存在于天王星轨迹之外。法国地理学家勒威耶(Le Verrier)独立做出了相同的预言,并把他的核算交给柏林地理台,该台于1846年9月23日发现了新的行星海王星。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dvance of the perihelion</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近日点进动</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近日点进动,水星绕太阳的轨迹并非每次遵从相同的途径,而是顺次有细小的位移。每次的轨迹都是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在每个轨迹上水星最接近太阳的当地(近日点),椭圆向周围位移一个很小的量。近日点的这种进动是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但不能用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引力理论来解说。另见脉冲双星。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ge of the Sun and Solar System</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太阳和太阳系的年纪</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太阳和太阳系的年纪,地壳中最陈旧岩石的年纪经放射衰变办法鉴定为略小于40亿岁。用相同办法测定的月球岩石样品年纪大致从41亿岁直到最陈旧月岩样品的45亿(4.5×10^9)岁。有些陨星样品也超越了40亿岁。归纳悉数依据得出太阳系大约是46亿岁。因为银河系现已150亿岁左右,所以太阳及其行星的年纪只及银河系的三分之一。 虽然没有丈量太阳年纪的直接办法,但它作为赫罗图主序上一颗橙黄色恒星的整体外表,却正好是对一颗具有太阳质量、年纪约46亿岁、度过了它的一半主序生计的恒星所应该希望的(见恒星演化)。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ge of the Universe</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世界年纪</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世界年纪,世界在胀大,跟着时刻的消逝和空间的拉伸,使得星系彼此远离。假如设想将这一进程在时刻上反推,看来就必定在很久以前存在过悉数星系拥堵一处的开始状况。世界起源于大爆破(或奇点)的这一思维得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证明。世界的当时胀大速率由叫做哈勃常数的数字H_0给出。H_0的数值可经过观测来决议。假如世界从大爆破以来一向以相同速率胀大,那么它的年纪就应该等于哈勃常数的倒数1/H_0,这个年纪叫做哈勃年纪。 实际上,跟着世界年纪的添加,星系之间的万有引力趋向于减缓它的胀大。哈勃“常数”对世界一生中同一阶段的悉数星系是相同的,但却随时刻的逝去而减小。这意味着,从哈勃常数当时值核算的年纪总是大于世界的真年纪,因为世界在曩昔胀大得比较快。 H_0的精确值是很难丈量的,地理学家广为承受的一个值是55公里每秒每百万秒间隔。运用这个数字得到的世界年纪上限是180亿岁。再运用依据爱因斯坦方程式的规范世界模型,能够换算出真年纪为120~150亿岁。 估量世界年纪的一个直接办法是运用恒星的年纪,其条件假设是世界有必要比最年迈的恒星更年迈。对球状星团的研讨标明,咱们银河系中有些恒星或许现已年高140~180亿岁了,这正好与H_0=55公里每秒每百万秒间隔时的世界年纪相符。但有些世界学家争辩论,哈勃常数要大得多,或许大到了100公里每秒每百万秒间隔。那样一来,“世界年纪”就将缩短到小于100亿岁。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或许含有140亿岁的恒星。不过,新近的一些研讨标明,哈勃常数有或许小于40公里每秒每百万秒间隔,这将使世界左右逢源地比它包括的恒星更年迈了。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GN</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活动星系核</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见活动星系。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iry,Sir George Biddell</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爱里,乔治·比德尔爵士</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爱里,乔治·比德尔爵士(1801-92),英国地理学家。1835年成为第七任皇家地理官,并担任此职直至1881年。他承受这一录用时,正值格林尼治皇家地理台处于紊乱而功率低下的状况。他毫不容情地推行他的高规范,将它改构成世界上这类地理台中最好的一座。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lbedo</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反照率</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反照率,天体的反射率的丈量。彻底反射的外表的反照率是1,能吸收悉数入射光的黑色外表的反照率为零。金星因为被白云掩盖而有较高的反照率0.65;水星没有大气,只要岩质外表,其反照率仅0.11。地球的反照率是0.37。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lgol</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大陵五</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英仙星座中第二亮的恒星。观测的大陵五亮度有规矩改变,是因为这颗星的光周期性地被一颗绕它公转的较暗伴星所遮盖。它也是用光谱学办法在1880年代证认出来的第一颗食双星。较亮子星大陵五A的质量是咱们太阳的3.7倍,较暗子星大陵五B则只要0.8个太阳质量。两星彼此公转的周期是68.8小时。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lpha beta gamma theory</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αβγ理论</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αβγ理论,对原始氢如安在大爆破中部分转变为氦,然后供给了制作恒星的质料这一进程的解说。这个理论预言了后来发现充溢世界的布景辐射的存在。 αβγ理论所依据的核算,是从世界年纪不到一秒钟,处在极热的高密状况下,且充溢了质子、中子、电子及其他根本粒子混合体的时分着手的。在1940年代,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和他的学生拉尔夫·阿尔菲(Ralph Alpher)证明,当世界从这种火球状况胀大而冷却时,这些粒子所含质量的75%将以质子(氢核)形状存留下来,25%则转变成α粒子(含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的氦核)。这与(用光谱学办法)观测的构成于世界年青时期的晚年恒星中物质混合比相符,并说明晰恒星和星系中可见物质的99%来自何处(要知道别的1%的来历,请参看核组成)。 这些核算虽然是以阿尔菲的博士论文方式宣布,但伽莫夫以为值得在更广的规划沟通。所以他写了一篇论文投给《物理学谈论》杂志。这时,他的诙谐支配了他。正如他后来在其《世界创生》(纽约海盗出书社1952年出书)[2]一书中所写,“这篇文章仅由阿尔菲和伽莫夫署名,好像对希腊字母表不太公正,所以咱们(缺席)加上了汉斯·A·贝特(Hans A.Bethe)博士的姓名。”说来也真让伽莫夫快乐,这篇文章除了真的以三个人的姓名署名外,还偶然地宣布在该杂志1948年4月1日一期上;直到今天人们一向依其三个作者姓氏阿尔菲、贝特和伽莫夫而称它为“αβγ”论文。1948年较晚些时分,阿尔菲和罗伯特·赫尔曼(Robert Herman)推行了这个理论,预言了今天世界必定处处充满着温度约5K的布景辐射。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lpha Centauri</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半人马座α</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离太阳第二近的恒星。它实际上是一个双星,它的两颗子星A和B每80.1年彼此绕转一周。半人马座αA的质量稍大于太阳质量,半人马座αB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90%。这个双星离咱们太阳系只要1.33秒间隔。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lpha decay</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α衰变</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原子核发射一个α粒子、变成质量小4单位而电荷小2单位、因此对应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的进程。见核组成。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lpha particle</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α粒子</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由核力结合在一同的十分安稳的核。α粒子实质上是失掉两个电子的氦原子核,它极端安稳,而成为核组成进程中制作较重元素的根本砌块。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lpher,Ralph Asher</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阿尔菲,拉尔夫·艾舍尔</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阿尔菲,拉尔夫·艾舍尔(1921-?),1940年代与乔治·伽莫夫和罗伯特·赫尔曼一同作业的美国物理学家。他们共同完成了关于元素如安在大爆破中生成的最早的核算,并预言了世界微波布景辐射的存在,虽然这一预言被忘记达25年之久。见αβγ理论。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mbartsumian,Victor Amazaspovich</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阿姆巴楚米扬,维克多·阿马扎斯坡维奇</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阿姆巴楚米扬,维克多·阿马扎斯坡维奇(1908-96),出生在格鲁吉亚的亚美尼亚天体物理学家和前驱世界学家。自1951年起即在前苏联从事地理研讨,1950年代中期首倡射电星系中观测到的高能事情并非星系之间磕碰的成果,而是由发作在单个星系中心的激烈爆破所构成的思维。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mino acid</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氨基酸</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首要(大都情况下是彻底)由碳、氢、氧、氮(见CHON)构成的杂乱分子。对咱们所知道的生命形状十分重要,是制作蛋白质的质料。1994年报导在星际云中初次探测到一种氨基酸(甘氨酸)。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naxagoras of Clazomenae</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安那克萨哥拉</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安那克萨哥拉(克拉佐曼纳人,约公元前500-428),对日食和月食给予正确解说的第一位地理学家。安那克萨哥拉注意到落至地上的陨星是红热的铁块,所以推想太阳和恒星也是红热的铁球。他以为地球是平整的,核算出太阳在地上之上的高度是4 000英里,太阳的直径是35英里。厄拉多塞(Eratosthenes)运用相同的核算,但假定地球是圆的,求出实际上是地球半径大约等于4 000英里。伯里克利(Pericles,古雅典政治家、大将军及演说家。)是安那克萨哥拉的弟子之一。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lmximander of Miletus</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阿那克西曼德</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阿那克西曼德(米利都人,公元前611-547),提出地球外表是曲折的第一位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Thales)的学生,他以为地球外表像圆筒外表那样在南北方向曲折。他也是提出地球或许是无支撑地漂浮在太空的第一人。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ndromeda galaxy</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仙女座星系</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离咱们自己的银河系最近的巨大星系。仙女座星系是一个旋涡星系,间隔约700千秒间隔。它显现为仙女座中一片弱小的光(星云),是肉眼可见的最悠远天体。 早在18世纪,依曼努埃尔·康德(Immgnuel Kant)就以为,这类星云或许是银河系之外的巨大恒星体系,但这一见地乃至到了20世纪初仍未得到证明。另一个颇有商场的观念是,星云乃银河系内部气体尘土云构成恒星的区域。这个问题是在1920年代,埃德温·哈勃运用威尔逊山地理台新造的100英寸(2.54米)望远镜,在仙女座星云的外区证认出了单个的恒星,才取得处理。 这些恒星中有些是造父变星。因为造父变星的改变与它们的肯定星等有关,所以哈勃得以从它们的视亮度核算出到仙女座“星云”的间隔,由此证明它确实是别的一个独立的星系(见世界间隔规范)。 哈勃估量的间隔,后来首要经过瓦尔特·巴德(Walter Baade)的研讨,几经批改而有所增大。但哈勃的作业证明晰,咱们的银河系不过是许许多多星系中的一个罢了,世界远远扩展到了银河系鸿沟以外。在700千秒间隔间隔上,仙女座星系(依据它在一些天体表中的编号又被称为M31或NGC 224)的直径将是60千秒间隔,大致比咱们的银河系大一倍,约含4 000亿颗恒星。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nglo-Australian Observatory</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英澳地理台</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英澳望远镜和联合王国施密特望远镜所在地。两台望远镜都安装在澳大利亚的赛丁泉山。另拜见斯特罗姆洛山及赛丁泉地理台。 </td></tr>
<tr bgcolor="#FFFFFF"><td height="28" style="padding-left:10px;">Anglo-Australian Telescope(AAT)</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英国-澳大利亚望远镜</td><td style="padding-left:10px;">Anglo-Australian Telescope(AAT),安装在澳大利亚海拔1 150米的赛丁泉山(英澳地理台)的一台3.9米反射望远镜。AAT由英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联合出资制作,可在光学和红外两个波段进行观测。 </td></tr>
|
|